中国矿业大学(北京)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扶贫工作的重要指示精神,坚决落实党中央、国务院关于决战决胜脱贫攻坚的决策部署和安排要求,力克办学规模小、办学经费不足等制约因素,发挥自身专长,整合有限资源,拓展扶贫渠道,深耕教育扶贫、产业扶贫、消费扶贫等长效机制,形成攻坚合力,在广西都安脱贫摘帽的道路上留下了“矿大印迹”。
一、聚焦脱贫攻坚这一政治任务,精确规划脱贫攻坚“路线图”。学校党委深入贯彻执行上级决策部署,紧紧围绕大学的使命和任务,始终将定点扶贫工作当成一项重要的政治任务,坚持高位推进,坚持靶位施策,坚持“四个到位”,努力实现规划务实、推进扎实、效果真实。
学校不断强化顶层设计,科学制定脱贫攻坚“路线图”。成立以书记、校长为组长的定点扶贫工作领导小组,坚持一把手亲自抓、靠前抓,八年间累计召开党委常委会专题研究扶贫工作28次,出台各类制度文件30余份,由学校领导带队共百余人次实地走访都安县17次,与都安人民一起共谋共商脱贫事业。接续推进全面脱贫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,统筹推进乡村振兴战略,成立乡村振兴研究中心,充分发挥“思想库”和“人才库”的作用,深入激发都安县产业振兴内生动力,实现精准扶贫、精准脱贫,促进逐步实现共同富裕。
学校连续两年超额完成教育部“6个200”工作任务,其中2020年平均超额率达293%。2019年学校被评为河池市脱贫攻坚先进单位,学校2个二级单位和3名干部获评扶贫工作先进集体和个人荣誉称号,其中2人获评北京高校优秀共产党员。
二、紧握智力、资金两个抓手,加快形成靶向施策“聚合力”
1.加强智力支持
(1)输入干部管理人才。自定点帮扶广西都安县以来,学校共派出挂职干部5人次,坚持“稳”字当头,每名挂职干部至少服务当地两年,坚持动态考核干部,将当地干部群众评价作为考核重要内容,坚持关心关怀挂职干部,每年两次去当地慰问,春节期间看望在京的干部及家属。通过设立挂职干部专项工作经费、购买足额人身保险、按月发放生活补助及报销探亲交通费等方式使扶贫干部们能够“安心、安身、安业”。人民日报、光明日报、广西日报等多家主流媒体多次报道学校挂职干部的先进事迹。
(2)引入科技人才助力。学校持续加强与当地产业交流合作,充分利用双方优势资源精准扶贫,加强高质量、可持续的开发性扶贫项目建设,变传统的输血式扶贫为科技产业开发的造血式扶贫。2018年学校与自治区政府签订合作框架协议,就加快广西碳酸钙“千亿元产业”建设等方面达成共识。学校多次组织动员专家教授、科技服务团等专业力量深入当地,助力资源转化和利用。我国碳酸钙领域专家、学校郑水林教授多次带队实地勘察。2020年,学校与广西华锡集团合作共建我国铟锡行业唯一的国家级研发平台——铟锡资源高效利用国家工程实验室,打造校企合作扶贫攻坚新模式。
2.引注资金支持。2016年以来,学校累计投入和引进扶贫资金2300余万元,其中直接投入资金660多万元,共参与修建屯级公路5条,修建养殖场4个、县级产业示范基地3个。2016年以来投入350余万元建成了具有自治区标准的龙湾乡群乐村牛场和中旧巴乐羊场。投入资金用于组织开展各级各类产业技术培训班,累计培训近4000人。引进帮扶资金450多万元,建成了2栋小学宿舍楼并改善了多所学校教学条件,累计受益1000多人。实现消费帮扶1040多万元,投入近150万元用于捐资助学和干部激励。
三、驭好教育扶贫、产业扶贫、消费扶贫三驾马车,精准打通扶贫机制“主干道”。 学校党委积极探索闯新路,不断创新扶贫脱贫的工作机制,针对教育教学、师资培训、资源共享、培育产业、促进就业、保障民生等方面开展重点帮扶,确保“三驾马车”齐发力。
1.教育扶贫方面,与都安县委党校进行联合共建,投入优质教师资源组织开展基层干部培训;继续扩大面向都安县定向招生计划,授予都安高中“优质生源基地学校”,招生规模扩大到扶贫工作开展前的5倍;针对都安籍贫困学生建立从录取到毕业的全方位帮扶体系,保证贫困学生“三不愁”;开展一对一帮扶经济困难高中生,共捐资助学48人,捐助资金近30万元;引资援建两座小学宿舍楼,改善两所小学的基础办学条件;通过本地培训、进京培训、线上培训等多种形式,培训都安教师近3000人;坚持“智志双扶”的工作理念,连续7年选派7届支教团共42人在都安职教中心支教,累计授课总课时近20000课时,有效地缓解了当地教师资源不足的困境。
2.产业扶贫方面,努力打造县乡村三级产业发展模式,做到因地制宜,精准施策。
(1)创建一县一例——打响“瑶山牛”品牌
在学校的支持下,都安县打造了“党支部主抓+合作社运营+产业带头人管理+贫困户参与”的“贷牛还牛”运行模式。据测算,1个养牛场每年至少可带动50家贫困户增收,帮助村集体经济收益超过5万元/年,实现农户更加稳定灵活增收。2019年,都安县瑶山牛扶贫产业核心示范区获得“广西现代特色农业核心示范区(五星级)”称号;2020年,都安县“贷牛还牛”被列为全国产业扶贫典型范例。
(2)开辟一乡一路——引进“澳寒羊”品种
借鉴“贷牛还牛”的成功模式,学校帮助龙湾乡发展澳寒羊养殖业,累计投入资金352.4万元,彻底解决了传统养殖业“小散弱”的突出问题,形成了规模化、标准化的产业发展模式。2020年羊场为贫困户和乡集体经济实现收益44万元,平均每户可增收1500元,并将随着羊群养殖规模的扩大而继续增长,实现了贫困户“零成本、零风险、零门槛”顺利脱贫不再返贫,为实现持续发展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内生动力,帮助龙湾乡群众走出了一条“养羊生财”的致富路。
(3)打造一村一策——扶植“跑山鸡”项目
学校努力打造一村一策,针对琴棋村特殊的地形、交通条件,集中精力发展跑山鸡养殖业,打造“小而精”产业模式,村集体经济收入实现快速增长,由2018年的3万元增加到2020的38.1万元;各帮扶单位签订总价值80多万元的采购合同,实现产销对接,极大的提振了贫困户的信心,从之前被动的“等资金”“靠政策”,逐步转变为村民共同参与、主动献计献策、争当致富“鸡司令”的积极局面。村里外出务工人员比往年减少近30%。2020年,琴棋村被河池市授予市级示范性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称号。
3.消费扶贫方面,积极拓展消费渠道,学校大力推进贫困地区农产品进北京、进高校、进食堂。2016年以来,累计直接购买和帮助销售贫困地区农产品1040万元。2018年学校在校内设立都安县农特产品销售专区;2019年初,学校与都安县签订总价值2000万元特色农产品采购协议;学校动员广大教职工“以购代捐”,开发了e帮扶、农行扶贫商城和直播带货等多种销售模式,进一步助力消费扶贫深入开展。学校成为都安县主打扶贫产业“贷牛还牛”的首批牛肉进京单位,为都安牛肉的顺利销售扩大了品牌影响力。